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诞生在国难当头的抗日战争历史烽烟中,象征着中华民族团结御侮、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提起“西南联大”四个字,至今还让许多人怦然心动,难以忘怀。
西南联大的师生们虽然饱尝了战乱岁月的苦难和艰辛,破旧衣蔽体,糙米饭果腹,以茅屋为校舍,以破庙为教室,却培养出了世界第一流的人才。他们之中,有的人为中国人第一次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殊荣,更多的人则成为稍后诞生的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大厦的顶梁柱和奠基石。
西南联大不仅以超一流的办学水平为全中国和全世界所瞩目,而且还继承和发扬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学生的爱国民主精神,在全国内战爆发之际,高举反内战、要和平、争民主的大旗,弱书生怒对屠刀,名教授拍案而起,丹心昭日月,热血洒春城,鬼神为之泣下,山河为之动容,浩然正气传千秋。
西南联大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八年时间,却经受住了历史狂潮挟裹而来的狂风暴雨的考验,创造出了非同一般的骄人业绩,铸造成了彪炳千古的历史丰碑。
西南联大是中华民族不朽的骄傲和自豪。也是云南人民永恒的光荣和骄傲。
西南联大对云南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是无比深远的。她不仅使历来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的红高原第一次有了全国第一流的大学,而且使全国人民进一步了解了云南。云南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蜚声海内外包含了西南联大师生的热忱和心血。天下奇观石林景区是经过西南联大师生的推崇、介绍才被更多的中国人和外国人了解的,“阿诗玛”是经联大教师李广田先生之手收集整理才名播海内外的……在这块长期被内地人士视之为偏僻险远的土地上,留下了李公朴、闻一多、谢冰心、沈从文、钱钟书等等现代民主斗士和文化名人用热血和青春?出来的足迹。
西南联大既是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的闪光点,更是云南现代史上的闪光点。当永不停留的历史篇章一页一页地翻了过去,悠悠岁月的长河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时,留住西南联大的历史足迹,让其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科技文化事业的振兴,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应有的贡献,既是全国出版业分内之事,更是云南出版界义不容辞的责任。云南教育出版社决心在西南联大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全力推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以下简称《史料》),将西南联大历时八年的历史足迹真实地再现在读者眼前。
选题决策作出以后,在省政府和省教委的领导和支持下,云南教育出版社全力以赴地投入了各项具体运作。有关西南联大的史料,散见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档案馆等学校和单位的档案卷宗之中。要将其誊抄校核、清理归类、分卷结集,是复杂而又必须一丝不苟地做好的工作。当上述工作做好以后,接下来的编辑、拣排、校对,也是一件件难度较高的工作。为了把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做好,云南教育出版社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会议,及时帮助编辑、校对等业务部门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业务部门和工作环节的相关人员,在西南联大精神的鼓舞下和社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废寝忘食地投入工作。装帧设计的同志不分昼夜地加班加点,否定了一个又一个不尽人意的设计方案,终于设计出令人满意的《史料》封面和配套技术设计。责任编辑夜以继日地投入了紧张的《史料》编辑工作。校对人员与责任编辑密切配合,严格依据原稿核对校样,积极进行铅笔质疑,竭尽全力保持史料原貌。经过全社职工的团结拼搏,十一月一日西南联大六十周年校庆之际,凝聚着云南教育出版社全社员工心血的《史料》第一、二卷终于如期展示在读者眼前(第三、四、五、六卷的编辑、校对工作已接近尾声,年内即可出齐)。经过精心设计,《史料》选用长二十四开本,既便于读者在各种中、小型书架上陈列,又因其比普通三十二开本图书高出一厘米多的“个头”而格外引人注目。《史料》封面以史料原件残片为背景,既使人透过史料残片产生一种再现历史风云的联想,又象征着西南联大突出的办学成就和联大师生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史料》不仅填补了出版空白,出版西南联大史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联大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西南联大创造了中华民族不朽的骄傲和自豪,西南联大史料的出版也为云南出版业的每一个同人赢得了应有的骄傲和自豪。